|
從高處俯拍紅磚建筑群 2013年3月19日,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進駐儀式在廈門市大嶝島舉行。這標志著金門縣政府舊址群維修進入了實質性的一步,也表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又進了一步。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群包括:金門縣政府總部、縣政府文書房、縣政府保安隊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縣黨部書記處,共7處12座建筑,總建筑面積2698.6平方米。 12座紅磚古厝,紅磚墻、石基座、如燕尾一樣翹起的檐角,乍一看雜草叢生,滿目瘡痍,但細一看,不論是木雕、石雕,還是磚雕、彩繪,其線條飄逸、刀工精致,散發(fā)出質樸清雅的韻味,十分精美。那么,這些有待維修的紅磚建筑群價值只是它的建造技藝嗎?它承載著怎樣的歷史記憶?對它進行搶救性保護意義何在呢? 紅磚古厝:華僑留下的遺產 與傳統(tǒng)的閩南古厝一樣,大嶝島田墘紅磚建筑群的外貌均是以紅磚建筑為主。“紅厝頂、紅墻磚、紅地板”是大嶝紅磚古厝最大的特色。屋脊雙燕尾式、馬背式,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筑風格。閩籍資深建筑師駱中釗說:“正是這用泥灰塑造的‘雙燕歸脊’傳遞了父母盼兒歸的信息,呼喚著外出親人的鄉(xiāng)思,才使得古厝充滿著無限的生氣和魅力。那一條條凌空疾返的‘雙燕歸脊’便成為紅磚古厝在中國傳統(tǒng)民居中最富獨特性的典型標志!边@種獨特標志只遺存在閩、臺兩地,其他地方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 在大嶝島田墘社區(qū),現(xiàn)存建于清末民初的雙落紅磚古厝有148座,絕大多數(shù)是當?shù)厝A僑事業(yè)有成后回來興建的。它們中,既有閩南傳統(tǒng)式紅磚大厝,也有西洋式民居,代表了20世紀初期民居建筑的各種類型。其中,金門縣政府舊址群7處12座建筑最具申遺亮點。 談及古厝文化,列舉一個細節(jié)就足以說明源遠流長。一塊鐫刻“榮陽衍派”的門匾耐人尋味。其中的“榮”字上面的草字頭,已經(jīng)不用兩個“火”字,而“陽”字卻用繁體。它告訴后人,這座房子的先祖來自中原河南的滎陽縣,這就是大嶝古厝鄭姓的由來。至于為什么會把“滎”字下面的“水”改為“木”,后人猜測可能是大嶝島缺木但不缺水。 閩南一帶多為中原先民之后裔,其習俗仍保留著不少古風遺韻。來自中原一帶的閩南先民,他們帶來的中原傳統(tǒng)建筑特色直接影響著閩南民居建筑。它吸取了傳統(tǒng)四合院民居的布局形式,巧妙地結合當?shù)氐臍夂蛱卣,?chuàng)造出在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中獨樹一幟的閩南紅磚古厝。 烽火年代:共御外辱的見證 大嶝島紅磚古厝怎么會成為國民黨金門縣政府的舊址的呢?這得回溯一段已經(jīng)散盡硝煙的歷史…… 大嶝島曾經(jīng)屬于金門。北宋以來,廈門、金門兩島屬泉州府同安縣管轄。民國初年,廈門、金門獨立設縣。民國3年(1914年)金門縣成立,下轄金門、烈?guī)Z、大嶝、小嶝四個島嶼。 1937年10月26日,日本侵略軍占領金門島,金門縣長鄺漢率縣政府人員撤退至同安澳頭。同年12月,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遷往大嶝島。1938年初,金門縣政府及縣黨部先后在大嶝島田墘村借用民居辦公。1938年5月13日廈門被日軍占領,6月金門縣長韓延爽建議遷金門縣政府及大小嶝居民到南安、同安,省政府同意政府遷移,但大嶝居民不愿遷走,表示要堅持留下來協(xié)助軍隊堅持抗日,與大嶝島共存亡。從1938年7月起金門縣政府大嶝辦事處便擔負起領導大嶝民眾進行抗日的重任。 從1939年到1945年間,金門縣政府大嶝辦事處先后組織了以金門籍的熱血青年為主體“金門復土救鄉(xiāng)團抗日敢死隊”、“金門復土救鄉(xiāng)團”等,開展了一系列的襲擊金門日軍的活動。大嶝軍民抗日活動,致使駐金日軍惶惶不可終日,大嶝島也成為真正從未被日軍占領的地方。對這段歷史,《金門縣志·兵事志》第二章《抗日》部分有詳細的記載。 抗戰(zhàn)8年間,先后有9名金門縣長在此任職。1945年10月,抗戰(zhàn)勝利后,金門縣政府相關機構遷回金門島。從此人去樓空,古厝在風雨中飄搖。 大嶝島田墘村金門縣政府舊址群,是海峽兩岸“五緣”關系的重要涉臺文物,是金門抗日斗爭史的實物見證,也是兩岸同胞團結一心、共御外辱民族精神的歷史遺存,對加強兩岸交流、實現(xiàn)兩岸的和平統(tǒng)一有重要的意義和歷史的價值。 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岸關系趨于緩和,金門人乘著破冰之旅重訪故地,感慨萬千。金門縣政府也多次派人前來考察、尋訪,提出要將這些古厝建成“金門史料陳列館”,并愿意出資修繕。 金門同胞的心愿和要求,引起大陸方面的高度重視。2008年2月,廈門金門同胞聯(lián)誼會在廈門市政協(xié)、人大提交提案和議案,建議搶救金門縣政府舊址,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門縣政府舊址被列為當年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fā)現(xiàn);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也把“金門縣政府舊址”批準為“涉臺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相關部門已將“金門縣政府舊址”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等待批復。 古厝無言,它鐫刻著堪稱永恒的史稿。這里每一座樓房都有難忘的故事,都是不朽的紀念碑,講述著海峽兩岸同胞共有的心酸與懷念,紀念著并未遠去的烽火年代…… 申遺路上:兩岸攜手幾率更高 閩南紅磚建筑中既有中原傳統(tǒng)民居的遺風,又有華僑借鑒南洋建筑歐式的風格,代表了中國上世紀初民居建筑的各種類型,與金門島上現(xiàn)存的鄉(xiāng)村建筑風貌極為相似,成為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鮮活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人文價值。 據(jù)介紹,閩南紅磚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緣起金門。2005年金門啟動了金門紅磚建筑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但由于臺灣地區(qū)不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單位,不具備申報資格,金門就主動與廈門接觸,建議聯(lián)合開展申遺工作。 因此,閩南紅磚建筑申遺,一開始就與臺灣一起捆綁。這里,不妨截取申遺路上的幾個片段: 2008年5月,在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期間,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帶領專家,親臨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古厝考察。 2008年11月,“第一屆海峽兩岸南系古建藝術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兩岸專家就閩系古建筑特色、南系古建筑保護、工藝傳承等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泉州古建筑專家姚洪峰稱,這次會議,可算是發(fā)出閩臺聯(lián)袂開始紅磚建筑申遺的信號。 2010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泉州拉開帷幕,兩岸80多位專家共商“閩系紅磚建筑的保護與傳承”,閩臺兩岸聯(lián)袂申遺紅磚建筑的呼聲高起。 2011年5月30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評估專家、同濟大學教授張松,在福建省文物局領導的陪同下,實地考察福建兩處古民居———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廈門大嶝島田墘社區(qū)鄭氏聚落,隨后將這兩處閩南紅磚建筑,連同金門古民居一起,進入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報名單。 2012年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公布,已將閩南紅磚建筑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lián)合申報的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閩南紅磚建筑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不僅有了“正式身份”,而且表明其價值已達到世界文化遺產水平。 相較于海絲之路10多年入選申遺預備名錄,閩南紅磚建筑只花了4年時間,這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結果。 消息傳去,金門人更是按捺不住。2013年1月8日,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攜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及縣議員一行,經(jīng)五通碼頭再度來廈門參訪。吳友欽此行主要與有關部門及學者專家會談,共同商討兩岸聯(lián)手閩南紅磚建筑申遺事宜。 “由于保存不善與都市化的結果,許多地方的閩式傳統(tǒng)建筑多已凋零。金門因為戰(zhàn)地的關系沒有開發(fā),在建筑上保留了傳統(tǒng)閩南風貌,如金門水頭十八間、金門瓊林傳統(tǒng)建筑聚落都很典型!眳怯褮J說,此前大陸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率團參訪金門,在考察過金門紅磚建筑聚落后表示肯定,并支持金廈共同申遺,這對兩岸專家學者是很大的鼓舞。 吳友欽表示,金門最近積極籌備召開有關申遺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岸若聯(lián)手,紅磚建筑的規(guī)模群若更為廣闊和完整,申遺成功的幾率就會更高。這不僅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進一步融合的具體表現(xiàn)。 大嶝島紅磚古厝雖有一些精品之作保存完好,但整體保存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建筑物年久失修,受損嚴重甚至出現(xiàn)塌陷。為了讓這批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也為了順利申遺,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撥付150萬元,廈門市財政安排150萬元,作為維修資金。目前,一期維修工程進入招投標階段。 申遺工作任重道遠?上驳氖,不僅轄區(qū)相關部門表示將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進行研究、保護,并擬建紅磚文化博物館,而且聞風而動,以申遺為契機,將保護工作延伸到整個閩南紅磚建筑,讓中山路、楊阿苗故居、泉州天后宮、開元寺、西街片區(qū)等老街和古跡重新煥發(fā)生機。相信在不久將來,閩南紅磚建筑將成為海峽兩岸的一張新名片,讓歷史記憶傳承久遠,呵護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 作者:戎章榕 選自《炎黃縱橫》2013年7月刊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